5月18日,騰訊公司宣布對公司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將原有的業務系統制改變為事業群制,公司現有業務重新劃分成企業發展、互動娛樂、移動互聯網等六大事業群。此外,單獨成立控股公司運營騰訊的電子商務業務。
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向全體員工發布的內部郵件中這樣表示:這次調整的基本出發點是按照各個業務的屬性,形成一系列更專注的事業群,減少不必要的重疊。
這是自2005年首次架構調整后,騰訊內部的又一次“大調整”。七年之間,騰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騰訊帝國。
這是一次怎樣的調整?
去年12月15日,時代周報《失控的騰訊帝國》一文發表,文中引述《連線》雜志創始人、互聯網“預言帝”凱文·凱利(以下簡稱KK)在《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這本書里的預言:“個體是無意識的,群體在整體的失控中卻找到了方向。同所有企業的發展過程如出一轍,成立14年,已有2萬多名員工、數百個產品、幾十條業務線的騰訊公司,不可避免會遇到大企業病,但這個龐大的騰訊帝國正駛向整體的‘失控’當中。”
雖然《失控的騰訊帝國》一文直指騰訊當下面臨的管理問題,但文章通過診斷騰訊,試圖思考的卻是,在互聯網這片自然、活力不斷而正野蠻生長的土地上,身軀龐大的騰訊該怎么走,如何在管理上走向更有活力的創新之路。
這篇文章也是業界第一次把騰訊與管理“失控”畫上等號。然而,這也正是馬化騰日思夜想的問題,于是,馬化騰不遠萬里請來了KK。
4月23日在騰訊主辦的這場名為“失控與控制”的對談中,馬化騰把心中久藏的困惑向KK和盤托出:“對互聯網企業的管理來說,失控和控制之間怎樣找到一個平衡點?”
KK給馬化騰開出了什么藥方?一個月之后的5月18日,小馬哥千思萬想之后所做的騰訊架構重組,成立六大事業部和一個公司在內的七大平臺,這樣的調整是否能讓騰訊走到“有效控制”的境地?
馬化騰的管理反思
何謂“失控與控制”?
KK的代表作《失控》發表于1994年,互聯網剛剛興起之際,這是一本很有趣,也很有預言性的書。KK從生物學中抽取自然邏輯,用于描繪后現代的科技、社會與經濟。KK認為在超智能時代,最智慧的控制方式就是放棄控制,就像蜜蜂和螞蟻,群體中沒有誰發號施令,沒有誰干預控制,但卻會自適應、自創造、自進化,作出最智慧的決策,這就是群氓的集體智慧。
當時代周報的《失控的騰訊帝國》一文把“失控”與騰訊聯系起來之后,有人質疑:“按KK的觀點,失控、放棄控制反而是好事,有利于騰訊的發展。”但這種質疑的聲音其實忽視了“失控”觀念的本源:生存。
的確,蜂群中沒有誰發號施令,沒有誰干預控制,但所有蜂群“失控”之下不由自主的選擇,背后仍有一個根本邏輯,就是生存、壯大、延續種族。
而馬化騰卻是一個有著嚴重“不安全感”的領導者,2008年時他就如此說道:“我始終覺得很擔憂,危機感始終存在,所以還不能放松警惕。但是這個危機感只要早點發現、早點應對,那還是有勝算。起碼要往前走一步,看清楚情況,你才會下一步決定哪方面加大、哪方面放,但是會盡量低成本。”
對騰訊而言,“失控”能帶來內部競爭,帶來騰訊的新鮮活力,帶來產品上的不斷突破,但當“失控”的程度足以危害到騰訊的根本之際,此刻的馬化騰,比所有人都更加鮮明地意識到了“失控”的危害,甚至再進一步,足以危害騰訊的生存。
如同《失控的騰訊帝國》一文所指出:進入騰訊這個體系后,人都會自然地懶惰,創新很難,復制很容易,而且比較容易得寵,這是一個體制問題,這個體制已經形成了鼓勵偷,壓制創新。”為了KPI,為了在騰訊內部得到重視,騰訊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競爭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復制事件的不斷發生也就順理成章了。
內耗之大、創新乏力,這些其實已經足以引起馬化騰的隱憂。 上一頁1 234 下一頁
推薦閱讀
通過六年的發展,漫想族得到了國產動畫行業普遍認可———質量上乘、對市場的尊重等,但并沒有因此帶來經濟上的回報,這也是中國動漫游戲企業普遍存在的困惑。當下,重慶乃至中國游戲市場的發展緩慢的原因還在于人才>>>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失控的騰訊帝國 突破QQ天花板存新挑戰
地址:http://www.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5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