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的未來處在不確定性中,同時資本市場也在公開懷疑希臘和其他相關國家會違約。在歐洲經濟貨幣聯盟(EMU)的形成中發揮舉足輕重作用的兩位資深政治家呂德·呂貝爾斯(Ruud Lubbers)和維姆·科克(Wim Kok)也承認,建立貨幣聯盟的條約存在嚴重缺陷,但他們堅持這并不是危機產生的根源。
20年前,在1992年2月7日這一天,建立貨幣聯盟的條約在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簽訂通過。這之前的兩個月,也是在同一地點進行了條約協商。由于荷蘭是歐盟1991年下半年的輪值主席國,這些協商由當時擔任荷蘭首相的呂貝爾斯和他的財政部長科克主持。
呂貝爾斯在他的一本20周年紀念的新書里談到:“條約并沒有問題。”條約最大的價值在于,讓我們下定決心一定要去實現我們的目標。呂貝爾斯認為貨幣聯盟危機是“賭場資本主義”引發的。而把這次危機歸咎于歐元簡直是“一派胡言”。他說:“問題的根源是肆無忌憚的金融市場而非歐元。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的金融創新導致了當前危機的上演。”
科克提出:“1999年歐元誕生以來的十幾年里,南部歐元區成員國經濟改革的缺失和對提高競爭力的忽視,比條約存在的缺陷嚴重好幾倍。”1991年,科克擔任了負責貨幣聯盟條約形成的經濟金融部長會議的主席。他表示,人們現在已強烈意識到在各自仍保持經濟和財政主權的情況下,把分散的國家經濟體放入一個單一的貨幣體系里的風險。但在當時,政治家們還認為這些分散性是可以得到解決的,而且堅信《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制裁條款(后來還因《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得以增強)足以約束各國政府,“我們卻沒能意識到此次危機凸顯出的脆弱性。長期以來我們都低估了經濟改革的重要性了。”
1991年的時候,科克提出,歐洲面臨的選擇只有兩種:一種是在統一市場建設完成后,歐盟解散;另一種就是歐洲仍帶著貨幣聯盟以及單一貨幣發展,但要讓財政和經濟政策在國家的層面上執行。科克指出歐洲央行的獨立性問題是協商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他強調,如果歐洲央行不獨立的話,德國將不會放棄他們的馬克。長期以來他也在質疑法國是否會接受德國和荷蘭對歐洲央行獨立的請求。
面對當前的困境,呂貝爾斯提議讓德國財政部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接替歐洲同等級別的位置,直接負責各國首腦組成的歐盟委員會。他認為朔伊布勒連同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就可以解決這次的危機。同時,歐盟不得不積極參與各個成員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呂貝爾斯堅信:“一旦統一了貨幣,你就不得不處理各國的財政稅收政策。”科克也表示,要讓歐元運作,有限度的主權轉移是必要的。財政政策和經濟改革的加強可以為歐洲央行對各國的積極參與鋪平道路。他還對歐元區瓦解可能產生的影響提出了嚴厲警告:“如果貨幣聯盟倒了,整個歐洲將遭受無法挽回的損失。它將沖擊整個歐洲項目,并大大地影響歐洲國家間的關系。”
(作者系荷蘭資深政治家、OMFIF顧問委員會成員。OMFIF為第一財經研究院戰略合作智庫。本報實習生蔣碧珊譯)
推薦閱讀
[ 目前危機的原因,就是我們當初嚴重低估了取消外部制約因素所帶來的后果和影響。在外部制約因素消失之后,應該有歐元區內部的制約因素介入,以新的措施建立起歐元區內部的經濟制約。所以單搞貨幣統一是不夠的,還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債務危機 歐洲面臨兩種選擇
地址:http://www.sdlzkt.com/a/kandian/20120305/36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