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最年輕者,成立于2006年的渤海銀行發展歷史并不長。
但這6年,對中國銀行業來說卻是非常特殊的時期:2008年經歷金融危機;2009年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實施,導致此后三年信貸激增超過25萬億;2011年貨幣政策微調,監管部門對銀行實施規模擴張限制、各種表外業務的大整改。
而2012年兩會期間,我國GDP增長目標首次下調至7.5%,伴隨而來的,是市場對實體經濟下滑的擔憂,銀行業整體經營環境、監管政策趨于復雜,亦成必然。
作為后來者,渤海銀行如何看待當前商業銀行面臨的新的經濟形勢和監管環境?市場定位、產品策略又有何變化?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渤海銀行行長趙世剛。
趙世剛在采訪中多次提到“風險偏好”。他認為,未來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大考驗就是資產質量的考驗。經濟出現問題時,哪個銀行抗風險力強,受到的影響就小。所以渤海銀行選擇了趨緊、從嚴的風險偏好。
截至2011年末,渤海銀行全行實現稅后凈利潤18.38億元,不良貸款率0.14%,撥備覆蓋率1227.50%,資本充足率11.77%。
表外業務風險控制在終端
“表外業務的風險,最終還是要盯住客戶。管產品不如管客戶、管終端。”
《21世紀》:中國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采取了很多經濟刺激政策,使如今的利率環境、企業經營環境都發生很大變化,你怎么判斷今后幾年的市場環境?
趙世剛:中國的金融改革從2004年國有銀行股改開始,到現在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金融危機后,我國銀行業在風險管理、規范化經營方面取得很大進步,國際化程度也在提升。首先是抗風險能力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審慎的理念和風險控制的手段上,包括資本充足率、撥備率、杠桿率、流動性四大監管新工具的推出。其次,銀行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在提升,并更側重于發展戰略。再次,治理機制發生很大轉變。
這些年我們面臨很嚴峻的挑戰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壓力。最重要的挑戰是資本約束。金融危機后,為控制風險,銀行的資本約束變得更加重要。第二個挑戰是資產質量的考驗。4萬億計劃后,超量的信貸投放必然帶來不良或包袱,將來必定給銀行帶來損失。資產質量的考驗不僅體現在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房地產貸款上,還包括一些特殊行業如鋼鐵、造船等,下一步甚至可能是汽車,這將對銀行造成很大沖擊。第三個挑戰是風險管理,表現在銀行的內控能力、風控能力、操作風險等,包括銀行職員的思想行為、職業操守。
除了這三個直接挑戰,銀行還將面臨宏觀經濟下滑的挑戰,因為以往推動經濟增長的條件如投資、消費、出口都受到很大影響。
《21世紀》:金融脫媒近來成為一種趨勢,銀行傳統的優質大企業客戶被資本市場迅速分流,這對公司業務是很大的挑戰。中小銀行如何應對金融脫媒?
趙世剛: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實行的宏觀調控確實給銀行管理、經營模式帶來很大轉變,具體表現在金融脫媒、影子銀行和表外業務。
為何會發生這種變化?因為宏觀調控后,國家對貸款規模有了明確限制,每個銀行都按一定的規模去執行。完全依賴貸款走不通了,但銀行又想快速發展;客戶需要的也不僅是貸款,而是完整的服務,包括一些特殊的解決方案,銀行必須聯合信托、租賃、資產管理公司、財務公司等機構來提供相應產品。所以表外業務、影子銀行的趨勢是現實和正常的。
但同時,影子銀行、金融脫媒發展過快,也給銀行的風險管理帶來很大挑戰,表外業務環節多,與貸款比,風險狀況更為復雜,增加了監管難度。所以發展表外業務不要緊,但銀行要提升自己的風險管控能力。
如何提高?我認為,不管產品怎么演變,要找到最終誰在使用這個產品。只要控制住終端客戶的風險,就能控制住整個流程的風險。
《21世紀》:談及表外業務風險管理,監管部門要求銀信合作要入表、要計提撥備,但很多人認為這種措施操作起來不太可能,也似乎不符合會計準則和撥備計提政策。具體實踐中,是否可行?
趙世剛:中國的銀行業監管確實存在這個問題。以德國為例,德國的銀行總量比我國大,而銀行監管當局人手很少,對銀行的檢查一般通過會計師事務所,發現特殊問題時會聘請專業的會計師和其他一些機構進行專項審計,專項審計的費用非常高且由銀行支付,銀行會非常慎重。德國這樣的監管方法,是比較有效的,當然他們也要求銀行內部審計。
我們的現場檢查完全依靠監管部門,機構數量和業務產品都太多,監管部門人手再多也忙不過來。所以一方面要加強商業銀行自律,另一方面可采用市場化運作,如聘請一些專業的公司進行現場檢查。
從監管角度看,怎么控制表外業務風險,我覺得,銀行要自律,但也不能把路完全堵死,因為在客觀上市場存量已經有了;如果某一產品總量過大就叫停,也不行,商業銀行總是在不斷地創新產品;都讓它們進表內也很難操作,應該循序漸進消化解決。
總體而言,表外業務的風險,最終還是要盯住客戶,盯住后續管理,盯住資金的流向、用途,管產品不如管客戶、管終端。只要把資金流向看清楚,風險控制是可以做到的。
渤海銀行表外業務管理有三個基本要求:第一,監管紅線不踩,不能做的堅決不做;第二,同業沒有做過的不率先做;第三,總量控制。任何一個產品,我們首先要做市場評估,看能做多大,因為我們承受風險的能力肯定不如大銀行。
但我覺得為客戶提供合適的產品肯定是方向。現在銀行的競爭力不僅體現在貸款上,還體現在產品上,產品帶來存款,產品帶來效益,產品維護客戶。
金融脫媒也好,影子銀行也好,表外業務也好,我們要面對現實,考慮怎么解決存量,怎么控制增量。我們可以在存量的分類上重新設定一些要求,比如對某些業務提高風險權重,還可以設定一個杠桿率來限制表外業務存量等。
資產質量力求穩定、真實
“實事求是地說,渤海銀行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然后才是發展的問題。”
《21世紀》:最近我們關注到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政策有些變化,如對鐵道部的貸款、土地儲備貸款都有一些松動,這可能是因為地方政府有現實的融資困難,對信貸資金的需求還很強烈。你怎么看待平臺貸風險?對于當前平臺貸款展期的態度是什么?
趙世剛: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第一,國家應該嚴格限制、規定哪一級政府可以舉債,是名單制,而不是讓銀行自己來決定誰給貸誰不給貸。名單制內的地方政府要有一定的財政償還能力,這樣就不會出什么問題,頂多就是延長還款期限。
推薦閱讀
本報記者近日從多家期貨公司得知,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近期曾就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相關事宜與部分期貨公司進行討論,資產管理牌照發放工作已被提上議程,使期貨公司有望擺脫手續費價格戰的困局。 一位期貨公司總經理透>>>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銀行將面臨資產質量的考驗
地址:http://www.sdlzkt.com/a/kandian/20120320/4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