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網7月1日訊]奔騰為何要賣給飛利浦?兩個企業間的買賣關系、前因后果之前已被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透析了,這里不再對事件本身贅述。然之所以重提,是因為近期頻頻爆出溫州中小企業倒閉事件,在了解引發后者事件發生的綜合背景后,你會發現,奔騰也可以放在同樣的背景中去審視。由此,飛利浦收購奔騰并非簡單的企業買賣關系本身,它更折射出以奔騰為代表的國內中小家電企業在以2008年經濟危機為時間節點的前后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生存難題。
資金鏈斷裂是造成溫州中小企業近期一輪倒閉潮爆發的原因,其完整的因果關系是:銀根緊縮,溫州中小企業資金緊張,繼而走向非正規的融資渠道,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導致企業頻臨死亡或已死亡。此外,在主要誘因中,還有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漲、稅收成本高等綜合因素。還有一個現實:依賴外貿型經濟和小商品經濟的中小浙企在產業轉型上鮮有明確的政策方向。
但是溫州中小企業倒閉潮并非鮮聞,早在2008年前,因為新勞動法的頒布、銀根緊縮等一系列類似的宏觀原因早已引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經濟帶的中小企業面臨生死難題。戲劇的是,2008年爆發了全球經濟危機,在中國一系列救市政策以及4萬億的公共投入中,多數中小企業又幸免于難。
一系列救市政策讓那些早就該轉型調整的企業、行業延緩了轉型時間。在看當前的宏觀形勢,似乎又回到了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前夕”,相比之下,應該說現在的形勢更讓企業難受,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因為政府公投在經濟學里是比較低效的一種投入,如果不是作為低效的公共投入,而是通過以紅利等方式給老百姓,通過提高消費水平和市場需求來帶動企業生存,企業的轉型可能會來得快點。
再看奔騰電器,它的際遇沒有脫離溫州中小企業遭遇的發展歷程。典型的中小企業:小規模、渠道單一、產品單一,在2008年前宏觀形勢緊縮下同樣面臨成本壓力和生存壓力,或許在應對經濟危機的各種拉動內需的政策中對轉型放松了心態,但如今家電產業政策同樣走向緊縮,并且這幾年產業政策都集中于大家電上。用家電產業觀察家劉荷清的話說,“奔騰電器沒有等到政策陽光照進來的時候就把自己給賣了。” 劉荷清言下之意:為奔騰賣身嘆惋。
奔騰乃至溫州中小企業,事實上這些以實業為主的企業在當前宏觀形勢下做的很辛苦,很多浙企感嘆“做實業不如做投機”。企業轉型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政策形勢似乎也不利于這些企業的發展。
有人提出針對溫州中小企業如何生存發展的政策建議中,包括“適當降低銀行貸款準備金率以改善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貸環境;降低中小企業稅收,來減輕中小企業在轉型中面臨的壓力,同時重點促進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升級;以金融、財稅等多種手段鼓勵中小企業之間的并購整合,促進優勢的中小企業通過并購進行良性擴張;降低管制行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希望進入的服務業等的準入門檻,鼓勵中小企業和民間資本進入新的行業領域。”
這些建議或許也可以適用于以奔騰電器為代表的國內中小家電企業。對那些具有較強競爭力、創新能力和品牌影響力的企業,政府應該考慮怎么去扶持,從而讓實業重新煥發活力。
推薦閱讀
幾天前,日本家電連鎖企業山田電機在天津開出第二家店。其社長山田升說未來3年會開5家店,這立刻引來本土人士嗤笑。他們認為,這速度,可能會步百思買后塵。 家電業研究專家羅清啟的觀點相反。他預感到,未來10年的本>>>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奔騰賣身:嘆惋中小企業生存環境何其難
地址:http://www.sdlzkt.com/a/zhibo/20120301/116946.html